「讀書會」七周遇見對的人Lesson12-神聖的創傷

 「傷心的人有什麼共同點?他們為了過去建立神龕,經常去那裡作古怪的哀號和參拜。幸福的開始是什麼?就是不要再這麼虔誠。」

—哈菲茲(波斯抒情詩人)

讀書會已經進行到很後面的章節了,我慢慢體會到人生中所經歷的事與痛苦並非沒有意義,只是要看自己有沒有去思考每件事背後的涵義,我永遠記得我讀到上面這句話時內心的震驚—沒錯、那說的就是我,我一直在逃避各種會令自己傷心的情境、假裝自己不想要伴侶、假裝灑脫、假裝自己有個快樂的童年從來沒被欺負、如果得不到某樣東西就認為那是自己應得的結果—因為自己從小是個沒有人喜歡的小孩,努力了並沒有成功也是理所應當,但再怎麼假裝也沒有用,我不能承認過去不存在—因為那造就現在的我,可是我一直拒絕承認,逃避的心態反而讓我一直活在過去、依然像個沒有長大的孩子般惶恐不安。

過去的我不曉得要怎麼和別人達成連結—除了扮演受害者外,即使我拼命的擺脫這個身分,但我用受害者的角度講述過往時就像在膜拜「過去的神龕」,因為那代表我「不知道怎麼開始新的生活」。也代表我害怕用真正的面目與人交流,因為脫去受害者的外衣後,沒有同情的依附,我不知道要怎麼和別人相處。

  • 受傷的經驗是我們過往的一部分,但是我們可以不要拿從前發生在身上的事,去定義自己;可以不要再以我們所承擔的痛苦去辯別自己。這麼作不是拒絕我們過去的經歷,而是認清自己的本質遠遠超出過去的經歷之上。
  • 雖然大家總說自己痛恨破碎,卻又經常畫地自限,從過去的悲慘經歷建立自己的身分。卡洛林.密思(Caroline Myss)在《為什麼人們不癒合》(Why People Don't Heal and How They Can)一書中寫到:「分享創傷成為拉近關係的新語言,一種發展信任和理解的途徑。」想想我們有哪些友誼是建立在密思博士口中的「共享創傷」(woundology)藉以抱怨自己是受害者、過著悲傷生活,而與其他人建立連結。如果其中一人為了癒合傷口,突然決定放棄受害人的身分,會發生什麼情況?因為共享創傷而結合的友誼,面對這類的「背叛」,往往無法持續下去,因為這段友誼中未說破的協定增強了彼此的壓抑。
後來的我特別警惕「在同溫層取暖」、「心靈雞湯」這件事情,有時候說好聽是與人取暖、看那些雞湯文會療癒,可是為什麼需要一直去療癒?心靈雞湯到底說了什麼?為什麼要和與自己一樣的人一直取暖而不思進步?
這也許就是共享創傷的感覺吧—我們同病相憐、我們除了這個自願患上的疾病就一無所有、我和你一樣痛苦、一樣眷戀不會互相指責的溫暖;但我們無法前進,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鼓起勇氣向前真的太恐怖了,在這路上會沒有人能隨時安慰自己,所以雞湯一碗一碗的灌,每天流淚,但世界還是沒有改變,自己還是待在那邊膜拜神龕。
  • 其實,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,永遠不如我們經歷遭遇時所採取的行動來得重要。過去傷害你的人無權決定「你是否可以過充滿愛和滿足的人生」,你自己才是唯一擁有這項權力的人。
  • 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勇於面對,我們不能「擺脫」創傷,但必須找到方法,使它們具有意義。
  • 一旦苦難找到了意義,它就不再是苦難。
當我感受到自己行為的荒謬後,就不再講述過去的痛苦,如果我還不擅長正常的與人交流,那就去嘗試,如果努力了別人卻不喜歡自己,那也不用勉強,繼續努力就是了。但不要讓自己再回到以前一樣。
直到這個階段我才領悟到「任何事都有背後的意義」是什麼意思。

練習

寫一篇簡短的「創傷傳記」,不要從受害者的角度來書寫,而是要說明你克服逆境的力量和面對困難的勇氣,確定這些創傷已經成為你的「神聖創傷」;如今它成為最大的優勢,你也因此能對他人付出貢獻。
過往的我受到校園霸凌,無法打入人群、害怕與人交流心事,但我在漫長的歲月中學會了獨處與獨立思考,潛心於閱讀使我眼界開闊,痛苦的過去使我更溫柔、更能包容社會上的少數族群和弱者,我堅信沒有人生來就該承受排擠的痛苦,爭執與不幸常常是一群人心胸狹窄的結果,如果身邊有人遭遇同樣的事情,我願意站出來幫助他、陪伴他,而不是給予偽善的答案。
苦難並非沒有意義,我承受痛苦,今天也終於明白忍耐不能解決問題,我比任何人都溫柔,也許想到這些還是會流淚,但一切都過去了。
我不可能忽略過去的存在,因為那是我的一部分,苦澀的土壤長成樹,但我不可能捨棄大地而活著,我接受過去很糟,但這樣的過去讓我長成了覺察力高的人。

END,

留言

熱門文章